信息来源:中国江苏网
发布时间:2025-11-06
浏览 次
近年来,徐州沛县在农产品加工领域持续发力,努力构建从田间到车间、从原料到产品、从种植到贸易的闭环链条,一批批优质农产品完成蜕变之旅,由“原字号”升级为高附加值的“精品牌”,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做优农产品产地加工——延伸产业链
走进鹿楼镇鹿楼社区振轩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羊肚菌种植基地,大棚内撑着一把把褐色“小伞”的羊肚菌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鲜嫩肥厚、长势喜人,工人们正手法娴熟地采摘、分拣。
“今年,农场新增烘干设备和5000平方米晾晒厂房,我们将对采收的羊肚菌进行分装打包和烘干处理。”振轩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牛瑞忠说,烘干后的羊肚菌不仅更易于保存,更以独特的风味成为市场抢手货,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大大提升。
“目前,鹿楼社区羊肚菌种植已发展到260亩,亩产达1300斤,带动50户村民种植,户均年增收8万元。”鹿楼社区党支部书记沈景孟说。
小小的羊肚菌身价倍增,得益于不断延长的加工产业链。近年来,沛县农产品加工能力持续增强,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设施建设,发展加工产品,帮助农民就地就近务工,加快推动农产品就地就近转化增值。
分级、筛选、清洗、切割、除杂……从粮食到水果,从蔬菜到畜禽产品,产地加工成为农产品品质与价值的关键。沛县立足农产品资源、产业基础和传统优势,积极推进水果、蔬菜、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初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让农产品在家门口就激活了“价值密码”。截至目前,沛县农产品初加工企业达265家。
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价值链
“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沛县农产品通过精深加工实现“七十二变”,把“原字号”做成“精品货”,创造出新的价值。
沛县牛蒡种植基础成熟,如何把“牛蒡优势”变成富民成效,实现从传统作物到高附加值农产品的价值跃升,精深加工是重要环节。
从田间到工厂,当一根根牛蒡从地里拔出后就开启了加工之旅。依托“育种+种植+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沛县开发了牛蒡茶、牛蒡酒、牛蒡酥、牛蒡酱、牛蒡面膜等系列产品,实现了从单纯种植到深加工的产业蝶变。
小牛蒡“链”上精深加工后,走上了更广阔的市场。“经过加工,牛蒡的附加值大大提高,‘种植-研发-加工-物流’全产业链体系,拓展了牛蒡应用场景与市场空间,公司年加工牛蒡可达1000吨,牛蒡茶、牛蒡粉、牛蒡酱等系列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河口镇坤润健牛蒡制品深加工项目总经理张凤华说。
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如牛蒡一样,在沛县,各类农产品变形记在不断上演。沛县以壮大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精细化加工、品牌化营销,持续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形成了生态肉鸭产业链、果蔬加工产业链、优质稻米加工产业链、养生牛蒡产业链。截至目前,全县已培育涵盖种子、蔬菜、畜禽产品等类型的精深加工企业67家,年加工农产品400万吨。
做大农产品加工基地——打造供应链
现代农业产业的重要特点在于种养、加工、销售的无缝衔接。通过紧密衔接的产业链各环节,沛县形成“从源头到终端”的闭环产业链,增强了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沛县充分发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带动作用,打造生态、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
位于沛县经济开发区的沛县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聚焦肉鸭、果蔬、粮食、饲料等产业,园区入驻企业19家,其中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7家。沛县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建设集种鸭孵化、规模养殖、宰杀分割、羽绒加工、服饰禽具于一体的鸭业链,辐射带动沛县及周边养殖肉鸭6230万只;集采后分级、包装、保鲜、速冻、脱水及精深加工于一体的果蔬加工产业链,辐射带动毛豆、西蓝花等蔬菜种植8万亩和黄桃、梨等种植4万余亩;集生产、加工、品牌化销售于一体的优质粮食加工产业链,通过形成饲料加工产业链,带动小麦、玉米等粮食生产基地12万亩。按照“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形式,引导龙头企业牵引、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和上中下游经营主体参与,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联合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果蔬变饮品、肉鸭变熟食……一个个生动的农产品加工场景,成为沛县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蝶变升级的生动注脚。为夯实载体平台,提高基地承载能力,沛县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基地的壮大发展,强化技术创新,以龙头带产业,以产业延链条,以链条构集群,以集群建园区,持续延链补链,培育产业生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全力打造特点鲜明的产业基地,将本地农产品的资源优势变成了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目前,沛县拥有2个农产品加工集中区、10个农产品加工基地,通过产业集聚、技术升级和资源整合,推动了产业链的拓展和增值,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