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3-09-26
浏览 次
半城山色半城湖,这是大自然赋予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的靓丽标签;灵动秀美润万物是星海湖的真实写照;“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这是石嘴山市的城市名片,蓝绿交织、山水相映,共同绘就今日石嘴山的靓丽风景。
近年来,石嘴山市狠抓生态文明建设、污染防治攻坚、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等重点工作,如今的石嘴山市已成为经济发展更优、产业发展更绿、城市面貌更美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环境优美城市。
污染防治取得新业绩。工业领域开展规范化治理,工业企业厂区硬化、绿化裸露地面积达439.1万平方米;新建、改造污染防治项目共计2926个。近3年,企业污染防治累计投资41亿元,争取专项资金3100万元支持企业治污,治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强化污染防治联防联控,积极与乌海市和阿拉善盟签订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协议,积极落实重污染天气响应和黄河流域污染防治工作;沙湖治理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案例。星海湖补水水质提升工程实现“两减一治四增强”,发挥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作用;典农河入黄口水质不断改善,达到近10年来最好水平;土壤环境安全稳定,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保持在100%,未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
能力建设实现新突破。不断深化“1+2+9+700”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依托大气热点网格、雷达监测、电量监控、在线监测等科技手段,开展科技执法;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空气、声环境功能区、农村、农田灌区等环境质量监测每年取得600万个有效数据支撑,累计转办环境问题8000余个,编制工作简报965期,发布调度指令650条。“监测+监察+监管”一体化生态环境信息平台在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被评为全国优秀案例。石嘴山市成为自治区唯一入选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智慧监测试点城市。
执法制度建设迈上新台阶。颁布实施《石嘴山市工业企业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工作细则(试行)》《执法全过程记录工作细则(试行)》《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工作细则(试行)》。充分运用“四个配套办法”,成立石嘴山市生态环境局案件审查委员会,全面施行网上办案,力求规范、快捷、高效,有效破解人情案、关系案,生态环境执法权威性进一步彰显。
“四个专班”创造新局面。在争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方面,围绕创建示范区中涉及的六大领域、九大任务、34项指标逐一对标对表,紧盯指标达标率,科学施策创建。在排污权改革方面,积极推进排污权核算、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公开透明。在乡村生态振兴方面,明确乡村生态振兴任务20条,按月调度;6个农村生活污水续建(新建)项目全部开工,累计争取中央和自治区专项资金2500余万元。在“无废城市”创建方面,成立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无废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从强化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处置监管方面着手,推进生活固体废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
“六争双招双引”取得新成效。敲响宁夏排污权交易和抵押贷款“第一锤”,拉开了自治区排污权改革市场化运行的序幕。目前,自治区各地已达成排污权交易108笔,交易金额逾400万元。争取28个中央大气污染防治项目和6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完成5000万元招商引资工作任务;自治区生态环境系统执法培训班和自治区推动污染物与碳达峰、碳中和协同治理培训班在石嘴山市举行;成功举办“生态环境监察监测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研讨会;中国环科院黄河流域首个驻点工作站在石嘴山市生态环境局挂牌,提升环保项目“智库”水平。
为民服务取得新进展。调整项目资金210万元,解决了长兴街道452户居民的集中供暖问题,收到了村民代表赠送的锦旗和感谢信。近两年免费为群众开展室内甲醛监测68次;打造异味体验馆,近距离解决异味扰民的问题。今年,大武口区星海镇、惠农区尾闸镇等9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均得到国家和自治区专项资金支持。21个大气污染治理项目,已争取自治区专项资金1222万元。
宣传教育发生新转变。组织专题“环保大讲堂”培训会、座谈会、观摩会、环保科技交流研讨会等60余次,对全市各行各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和500多家排污企业负责人进行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政策培训。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教育,利用六五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低碳日、宪法日等重大节点,广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将宣传活动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工作相结合。大武口区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石嘴山市生态环境监测站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定为公众开放设施单位,《让中国更美丽》《环保人之歌》等宣传视频被广泛传播。
下一步,石嘴山市将充分发挥“1+9”调度机制,持续推进工业源污染防治和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扎实开展“四尘同治”“五水共治”“六废联治”,确保生态环境安全。(江西生态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