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4-01-09
浏览 次
1、坚持多点预防,正本清源“治未病”
一是“精准送”。进一步增强群众司法获得感,把法治服务向精细发展,充分发挥“三官一律”进网格的法律服务功能,围绕群众需求与关注热点开展普法宣传,让法治进民心、解民忧。二是“全面查”。深化矛盾纠纷排查防控全流程全覆盖,加强政府部门,特别是镇(街道)、村(社区)基础性、常态化纠纷排查,通过普遍查与重点查、日常查与集中查相结合等方式,提高矛盾纠纷排查的针对性、时效性。三是“联动调”。建立网格员、平安志愿者等群防群治力量和公安派出所、综治中心等基层维稳单位的信息共享平台,形成基层纠纷联排联动工作格局,对排查出的矛盾隐患及时梳理分类,联动处置化解,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
2、坚持多管齐下,实质解纷“消已病”
一是“强队伍”。加强镇(街道)、村(社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依托基层网格,健全覆盖县镇村组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吸纳律师、仲裁员、心理咨询师、退休政法干警及信访、工会、妇联等单位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退休人员担任人民调解员。二是“强平台”。加快建立综治部门、公检法司机关之间的“一站式”纠纷解决平台,整合网格员、社区警务、人民调解组织、村(居)委会等社会各界合力,开展矛盾纠纷化解。三是“强保障”。加强经费保障,设立诉源治理专项基金,多渠道筹集、多方面投入。对化解纠纷成绩卓著的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员实行表彰奖励,鼓励提升矛盾纠纷实质化解率。
3、坚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防再病”
一是“重研判”。把矛盾纠纷多发易发领域作为重点,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汇总、研判工作,找准问题痛点堵点,提出解决建议意见。当前民间融资、交通事故、建设工程、物业管理等领域案件多发,要加强对这些领域的矛盾纠纷诉前排查、化解工作,力争消除在萌芽状态。二是“抓专精”。针对重点领域矛盾纠纷的特点,设立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立人民调解咨询专家库,运用专业知识、借助专业力量化解矛盾纠纷,提高专业调解工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4、坚持多元化解,打造法治新“枫”景
一是“聚合力”。依托县信访接待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整合人民调解、律师调解、行业调解、行政调解等解纷力量,组建“一站式”非诉讼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大厅)。统筹律师、基层司法、公证、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资源,联动仲裁、行政复议等非诉纠纷化解方式,合力化解县域范围内重大疑难矛盾纠纷。二是“促化访”。坚持把“送上门的群众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对涉法涉诉重点信访案件,强化依法管访治访,切实提高初信初访化解率。大力开展集中攻坚行动,推进信访积案化解,有效减少重复访、越级访发生。整合资源打造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建好用好“书记直通车”,努力畅通基层网上投诉和来信渠道,切实把问题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县内,全力创成省级信访工作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