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4-01-09
浏览 次
1、强化政府管理职能,统筹优化教师资源
持续推进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岗位设置,打通同学段教师流动岗位的壁垒,使教师由“学校人”变成 “系统人”;对现行中小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适当调整优化,按照“基本比例+激励比例”的原则核岗到教,建立基层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制度,实行总量控制、比例单列、专岗专用;实行以岗定薪、薪随岗变,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实现岗位效益最大化。尊重学校和教师的意愿,按照地域靠近、人岗相适、学校相近、专业接近原则科学调配和合理安排,实现多方共赢。紧缺学科教师资源共享,倡导体育艺术科学等紧缺学科教师跨校联聘、多点执教,缓解教师紧缺结构矛盾。教师获评“名特优”教师后,由县级统一管理配置,充分发挥“名特优”教师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2、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打破合作时空界限
要加强与学校及教师的沟通与交流,明确彼此的责权利关系。通过对话、质疑、宣传等途径,深刻反思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诸多议题,让学校与教师化被动为主导,增强其发展教育的使命感,自觉承担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公共责任。轮岗教师在轮岗前可以在电子平台上共建学习资源数据库,跨区域、跨学校组建相同学科的教师团队。以课程或学科团队作为基础,建立起不同区域不同学校教师间的合作关系,增强彼此合作意识。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实现跨时空的合作,这不仅能有效地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也能让教师在课程团队中彼此信赖,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最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随时随地的共享。
3、尊重教师发展需求,加强保障激励机制
健全轮岗教师的激励保障制度,解决好交流轮岗教师的住宿、子女的教育、交通条件保障,以及职业规划发展和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条件保障等问题,并建立优质教师回流机制,最大限度地激活教师教书育人的内在主动性,让每个孩子在家门口都能享受优质的教育。